“張小泉”牌剪刀是中華老字號,也是刀剪行業(yè)里的中國馳名商標之一,其產品包多達100多個品種,400多個規(guī)格。對于不少商家來說,“張小泉”牌剪刀也是店內熱銷的一款產品。然而,海安11家超市因銷售價值塊把錢的假“張小泉”紗剪,結果被張小泉公司告上了法庭。29日,記者從海安法院獲悉,通過該院知識產權庭的調解,成功化解了這起群體性侵犯注冊商標權糾紛系列案件。
數百年“剪刀王”狀告超市侵權
“張小泉”品牌始于清朝康熙年間,數百年的中華老字號歷經朝代變遷,如今也可謂是家喻戶曉、人盡皆知。“張小泉”三字成為廣大老百姓們購買刀類工具的強力認可標志。然而,出了名的張小泉也面臨著頻繁被假冒的困擾。
2012年5月,張小泉公司收到舉報:海安縣域范圍市場上出現(xiàn)涉嫌假冒張小泉的紗剪產品。張小泉公司隨即派代理人帶領公證處人員前往各家超市門店,在公證人員的監(jiān)督下,購買張小泉紗剪產品,由公證處人員封存并對整個購買過程進行公證。
經過張小泉公司專業(yè)人員鑒定后,其中11家超市銷售的張小泉紗剪產品涉嫌假冒。為維護公司合法利益和張小泉品牌形象,張小泉公司將海安縣11家超市告上法庭。
傳統(tǒng)鍛造技藝庭審演繹“大找茬”
海安法院知識產權庭受案后,承辦人調查發(fā)現(xiàn),被訴11家超市大多從本地批發(fā)市場進貨,但相關進貨單據并不規(guī)范,有的超市甚至沒有進貨憑據。另外,超市經營者完全無法分辨真假張小泉紗剪,有的甚至堅定地認為自己所售的紗剪為正品。
鑒于當事人雙方對涉案紗剪真?zhèn)萎a生激烈爭議,庭審中,合議庭要求張小泉公司明確正品與涉案產品的區(qū)別點。原告代理人經公司授權許可后,當庭從商標字體書寫收筆、刀面及刀背刨紋與刀刃的角度的不同、商標圖形的連結與斷開等方面展開一一對比與說明,法庭真實上演了一出現(xiàn)場版“大家來找茬”。經過一番細致的辨認,大家通過比對,確實發(fā)現(xiàn)了超市銷售的紗剪與張小泉公司生產的紗剪大有區(qū)別。
事實面前說理協(xié)議當場履行
經過一場“生動”的庭審后,被訴超市認識到自己所銷售的涉案張小泉紗剪確實存在假冒偽劣情況,但原告方提出的數萬元的賠償訴求,無疑也是一筆不小的“支出”。
看到被告方在事實面前的低頭,但覺的塊把錢的紗剪竟要賠償數萬元的“委屈”,承辦人分別聽取雙方意見后,提出調解方案:要求被告方立即停止侵害原告商標權的行為,并積極主動賠償相應的損失,同時,建議原告方針對被告方不同的侵權程度、侵權時間及店面規(guī)模對賠償數額稍作讓步。
聽完承辦人的調解方案,雙方均應聲表示同意,被告方更是表示,如果原告方能夠積極讓步,他們則當場履行賠償責任。最終,11起案件以調解數額人民幣4000元-6000元不等順利結案。
法官點評
當前,由于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的缺乏,超市、商店因銷售侵犯他人注冊商標權商品而被權利人訴至法院的情況日趨增多。我國《商標法》第52條第2款明確規(guī)定,銷售侵犯注冊商標專用商品的,屬于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行為,該法第56條第3款規(guī)定“銷售不知道是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商品,能證明該商品是自己合法取得并說明提供者的,不承擔賠償責任。在此,法官提醒廣大超市、商店經營者,經營中務必嚴把進貨渠道,進貨前審查供貨商是否有相應的營業(yè)執(zhí)照及品牌代理權限,進貨時注意查驗貨物質量并要求供貨商在進貨單上簽字或蓋章以便追查商品來源。